在南丰县东坪乡田溪村苦竹坪村小组,有一位94岁的老人莫樟保,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坚持30余载开发荒山植树造林,共种植杉树和毛竹400多亩、10万余株。儿子莫海金“子承父业”,租赁荒山1300多亩,继续造林不止,让一座座荒山变绿被人们誉为——
“愚公”绿山
3月6日,乍暖还寒,一大早,天上下起了阴冷的小雨。南丰县东坪乡田溪村苦竹坪村小组农民莫海金夫妇吃过早饭,头戴草帽,肩扛锄头、铁锹和杉树苗,带着干粮,来到离家数公里的烟家山栽种杉树,他们要利用下雨天尽快把年前整好的荒山栽上杉木苗。为了造林,莫海金夫妻俩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据莫海金介绍,今年农历正月初五以来,他们在荒山上栽种苗木1.7万多株。
莫海金的植树造林行动,深受其父莫樟保的影响。而说起莫樟保,在东坪乡一带无人不晓,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造林老翁”。
1969年,56岁的莫樟保带着家人从浙江移民来到南丰县东坪乡田溪村苦竹坪村小组定居。刚来时,村子周围都是荒山秃岭,莫樟保便主动提出为集体植树造林,在他的倡议和带动下,村小组组织村民开垦荒山三百余亩,并全部栽上了毛竹和杉树等经济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莫樟保一家分得荒山百余亩,这更加调动了他造林的热情,当年他便领着家人开发荒山90亩,并全部栽上杉树和毛竹。自家的荒山栽完后,他又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山进行植树造林。当时,村民只重粮食生产,对莫樟保的这种行为很不理解:栽树有什么用,又不能吃,等过10年树长大了,不知道还是不是你的。但莫樟保认为,植树造林是一件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不管以后树是谁的,这事都值得干。于是,莫樟保坚持了下来。从此,在苦竹坪村小组偏僻的林间小道上,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能看到一位瘦小的老人,肩扛锄头,腰插柴刀,在山中忙碌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年逾古稀的莫樟保仍坚持植树造林。每天吃过早饭,他便带着午饭和镰刀,扛起锄头上山开荒造林,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为了节省往返时间,莫樟保干脆在山上搭了一个草棚,搬来被褥,自带干粮,长期吃住在山上。30多年来,他共植树造林400多亩,栽种杉木和毛竹10万余株。如今,他栽种的杉木围径普遍达2尺以上。 进入本世纪后,莫樟保因年迈体弱,无法上山劳作。但他仍经常到附近山上的林子里走走看看,并时常告诫儿子莫海金,植树造林利国利民,要坚持不断,一代接一代,直到把村里的荒山全部栽上树木为止。莫海金几十年来深受父亲的影响,一直坚持造林。
近几年来,苦竹坪村小组的许多村民纷纷走出大山,到山外乃至沿海大城市打工,没有人愿意呆在大山里过寂寞而又贫苦的生活,更不愿意上山造林。看到村里的部分荒山无人栽树,莫海金决心把村里的荒山租赁下来。2003年,莫海金出资3万多元租赁了村里的1300余亩荒山,并分期分批栽上杉树和毛竹。现年53岁的莫海金直言,他要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活到老,造到老。
近年来,随着木材市场价格逐渐走高,莫樟保原先开荒栽种的树木也相继成材,而此时莫海金的四个小孩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高峰期,但莫海金没有因追求经济效益而乱砍滥伐,除给周边村民盖房子提供一点木材外,基本上不砍伐一棵树木。前些年,曾有人多次愿意出价50万元买下他的树木,他也没有答应。他说:“毁林容易造林难。看着这些亲手栽下的树,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
去年,南丰县进行了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莫海金拿到了《林权证》,心里更踏实了。他表示,今后要加快植树造林速度,把山当作田来“耕”,不断增加投入,加强管理,让荒山披上绿妆,让青山变成金山。
|